close
旺報【記者慶正/台北報導】
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吳東野說,兩德模式或許不符合台海兩岸現狀,但如果雙方能相互定位在「特殊的內部關係」,那未來中國統一的等待,只是水到渠成。
他認為,在兩德模式中,西德不視東德為「外國」的作法,值得台灣借鏡;西德「事實」承認東德擁有國際社會發展空間的思維,也值得北京當局參考,終究中華民國迄今存在是事實。
吳東野說,目前兩岸互信明顯不足,如同1950年至1960年代的兩德,最後兩德簽署《基礎關係條約》,讓兩德政治定位找到雙方「雖不滿意,但可以接受」的模式。他認為兩岸大幅展開各領域交流合作的現階段,政治定位問題卻仍受限雙方對「一個中國」內涵的不同詮釋。
他說,目前台灣大多數人可能不支持台獨,但也不願與大陸統一,問題是兩岸是否能長期維持非政治領域的交流合作,而不思考兩岸的政治定位?吳東野強調,馬政府終將面對兩岸的政治談判,應該集思廣義,從「立足台灣,胸懷大陸」的角度,藉著擴大經濟與文化交流與合作,從增加兩岸民眾的相互認同感著手,逐漸強化兩岸雙方的互信,最終再透過政治談判,尋求一條兩岸皆可接受的保障安全與繁榮的和平發展路徑。
前英國駐台代表、現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寇大偉在綜合座談時建議,以近代蘇聯與芬蘭互動模式,做為不對稱國家生存發展的參考案例。淡大教授郭秋慶補充說這得力於兩任總理的親蘇政策,尤其是在民調中,肯定和穩固兩國關係;張亞中說,芬蘭模式可說是「謹小慎微」,不挑釁蘇聯大國,他呼籲馬英九政府要效法西德主張「一國一族」,而非走東德「兩族兩國」路線,最後陷入垮台危機。
全站熱搜